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唯一一个未曾中断过历史的国家。在悠久历史和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这些都是宝贵文化遗产。今天,想要为您讲述的是杨贵妃为什么会被赐死的相关内容。
杨贵妃为什么会被赐死
唐玄宗当政时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国家忠良之士国忠忠心耿耿,忠于唐玄宗,他认为杨贵妃并无罪过,应该赦免她。然而,禁军官兵普遍认为杨贵妃是个祸国红颜,安史之乱就是由于她所致,唐玄宗如果不将她处死,难以安抚军心、振奋士气。在高力士的劝言下,唐玄宗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只得不情愿地下令杨贵妃自尽。最终,杨贵妃被赐予白绫,她选择在佛堂的梨树下自缢,时年38岁。
杨贵妃之死被广泛认为是发生在“马嵬驿兵变”之时,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唐书》官方记载,甚至是民间记载的各种小说、文集,以及唐宋后代创作的诗歌和赞美杨贵妃的作品都持有这种观点。然而,自民国时期以来,学术界对杨贵妃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
其中一个突破性的观点就是关于“马嵬驿兵变”的说法,不再被广泛接受。有人对杨贵妃之死产生了疑问,他们提出杨贵妃可能是选择进入寺庙做尼姑,或是出海远走的石破天惊的论点。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在后续的研究中,有学者发现了一些支持杨贵妃重新开始生活的证据。他们指出,历史上的一些文物和史料中出现了与杨贵妃相似的人物出现在其他地方的记录,这引发了人们对她是否真的死亡的深思。有人认为,杨贵妃可能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选择了进入寺庙修行,并在那里度过余生。还有一些人提出了杨贵妃出海远走的可能性,他们认为杨贵妃能够逃离朝廷的追捕,并在其他地方过上平静的生活。
然而对于杨贵妃死因的争议仍然存在。无论是支持她重新开始生活的观点还是相信她死于“马嵬驿兵变”的观点,每个观点都有其支持者。杨贵妃的生平和死因成为了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而关于她的真相,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证据来证明。
杨贵妃死于“马嵬驿兵变”,不论新旧《唐书》官方记载,还是民间笔记小说、文集,甚至唐宋后人诗咏词赋,均持此说。但民国以来,学术界对杨贵妃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具体表现为:“马嵬驿兵变”为传统说法有异,杨贵妃之死存在疑问,更有人提出杨贵妃入寺为尼或出海远遁之石破天惊之论。
首先,马嵬坡之变是军队哗变的结果,将士们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发泄不满情绪),无疑杨国忠就是一个很好的发泄对象,杨国忠本就死有余辜。
马嵬坡之时,士卒们已经控制了整个局面,并且明确提出要赐死杨贵妃,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已经无法压制,而士卒们既然提出这个要求,就一定会监督行刑过程,秘密处决是不可能的,除非没有人认识杨贵妃,否则,根本无法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掉包。
那么,到底士卒们认不认识杨贵妃呢?唐代民风开放,而且皇室有公开参加各种民间节庆的习惯,无论是上元节的与民同乐,还是三月三踏春,杨贵妃都曾多次出现在民众视线之内,当时参与事变的军人大多来自长安,应该有很多人见过杨贵妃,在这种情况下,找人替死几乎不可能实现。
唐玄宗自己已经做不了主,不杀自己没准也被推翻。禁军都杀了杨国忠全家了,不杀杨贵妃怕以后被报复,要不是禁军首领陈玄礼还忠于玄宗,当时没准太子就直接被拥立了。
退一步讲,如果没有马嵬坡之变,杨贵妃的结局也不会好。安史之乱的爆发,总要落实责任人。虽然这本是唐玄宗的责任,但皇帝是不能问罪的,只有找臣子顶罪,杨国忠是个奸臣、当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正是理想的替罪羊。
而且在古代,人们认为红颜祸水,喜欢把君王的罪行扣到他们宠幸的女人身上,比褒姒、妲己、西施等。在时人看来,皇帝是因为宠幸杨贵妃导致昏庸误国,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要杨贵妃死是除祸水。末日就会到来,没有人能再罩着他们,他们很快会遭到清算。
杨贵妃之死,曾经百般讨好她的“干儿子”安禄山是重要有力的推手;后来(公元756年)在灵武继位的太子李亨(唐肃宗)也可能是“马嵬事变”里诛杀杨贵妃的幕后操手。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虽然得到唐玄宗的宠爱,但是这种宠爱其实是比较虚伪的,一切都是以唐玄宗的意志为中心,因此在面对自己的生死面前,杨贵妃也就没了好的下场。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呈现的关于杨贵妃为什么会被赐死全部内容了,如果您是历史爱好者,并且渴望更多了解历史相关的内容,我们强烈建议您加入我们这个名为论剑历史网的社区。在这里,您将会得到海量历史知识参考,深度解读历史事件,以及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探索。